letou瑞丰备用地址中国语言文化专题读书报告会—颜色与文化(上)

信息来源:letou瑞丰备用地址  发布日期:2022-11-21 11:24  浏览次数:

2022年10月18日下午,letou瑞丰备用地址2022级法律翻译硕士(MTI)中国语言文化专题读书报告会在综合楼0506举行,主题为“颜色、文化、翻译”。


《善变的色彩——颜色小史》

在《善变的色彩:颜色小史》一书中,作者米歇尔·帕斯图鲁将颜色分为六种基础色进行讲解。全书采用一问一答形式一一剖析六种基础色和间色的象征意义演变历史,同时揭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作者认为颜色属于智力的范畴,是象征的集合。人们对于颜色的认知通过历代积累,结合当下的社会与环境,最终形成颜色史。

张译元、章子琴同学选择阅读《善变的色彩·颜色小史》,以书中章节“白色:普世的纯洁与童贞”为例,为同学们分享“白色”被应用到人类生产生活的过程,以及在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其所含意义的差异。通过生动有趣的色彩演变史分析,该组同学得出结论:颜色不仅仅是肉眼可见的视觉效应,也是一种潜在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事物的价值判断。颜色意义的发展本质上还是文化发展的缩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延伸,甚至会在褒贬之间转换,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而互相融合。


《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

童元方女士的《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是一本翻译的随笔,主要从诗的翻译、小说的翻译、《红楼梦》的翻译以及译者译事四个方面分享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艺术与语言魅力。

顾娇娇同学选取《红楼梦》翻译这一章节,为同学们介绍霍克思的英译版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住处的翻译,通过颜色的功能对等,将“怡红院”翻译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借助中西古典文化的相似性,将潇湘馆译成“The Naiad’s House”,阐述颜色在不同话语主体下的代表含义和情感表达。颜色不再是外显,颜色变为宝玉和黛玉性格的内化。让同学们认识到颜色背后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力量。


《中国颜色》

《中国颜色》一书由黄仁达先生编撰,从服饰、建筑、绘画等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色彩进行介绍,并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名词加以辅助说明,让读者感受东方传统色彩之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方面有进一步了解。

陈泓同学选择本书中的“黑色”文化,通过“黑”是否是一种颜色这个问题从字形、心理崇拜和审美情趣三个方面解释黑色这一颜色词的发展情况,指出颜色作为一种感官认知,人类对其的认知有明显的共通之处,但人的理性思维会赋予其不同的文化意义。

罗丽珍同学分享内容为该书中的“紫色”文化,主要包括紫色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地位的变迁和紫色在色彩性格心理学方面的解读这两部分内容。该同学从传统五行、政治与社会等方面阐述紫色的发展历史。

王晨萱同学通过分析书中颜色相关汉字字源的历史资料,讲解颜色及其象征意义的起源,引用颜色相关词语在我国古文、史书中的使用,介绍颜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颜色名称的创造和代表意义的发展能够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

徐若凡同学通过为大家介绍书中的五种基本色调观和中华传统色彩文化系统理论,说明色彩分为“正色”和“间色”。其次,该同学选择赤、紫、蓝、绿四个色系,从地位、属性和象征意义等角度详细为大家解释古代颜色的使用有严格的阶级之分。当今时代颜色运用不再受阶级限制,同学们应透过颜色这一窗口讲好中国故事。


《色彩的文化》

《色彩的文化》作者为德国作家爱娃·海勒。作者通过有关情感和特征的二百个概念进行大规模的不记名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讲述理论性的教义,展示每种色彩在其典型性意义中的众多效果。

郝思琪同学以蓝色为例阐述色彩的象征效果、文化效果等, 引用《海底总动员》这一动画中标志性颜色,阐明色彩的作用以及合理运用色彩的重要性,将颜色从刻板的二维带向三维立体化,使同学们在颜色的基础上了解到不同民族的心理密码。


《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

《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一书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为中心,从认知语法等角度,研究中日色彩词的内涵及异同。作者认为色彩与形状、内容一并构成认知物质的重要信息点,是区别物与物的必要条件之一。对色彩的认知度以及如何运用色彩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刘欣坻同学从中日两国对红色解读的相同和不同点出发,认为“红”在中国文化中形象积极正面;日本民众认为红色的主要作用为辟邪,有用“赤飯”(红小豆糯米饭)来庆祝升学等喜事的风俗。该同学从地理元素等方面,阐释日本特有的物哀、幽玄审美意识,以及红色的消极意义。

吕欣潼同学结合该书中的“白色”意象,解释其背后中日文化差异。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白”在中国象征死亡;日本文化中白色象征死亡的同时与重生相联系。佛教认为白色海纳百川,与参悟成佛密切相关,中国受佛教影响,认为白色象征光明圣洁;日本则对白色更加偏爱,其传统的“雪花月”审美,都以白色为中心。综上所述,民族文化、宗教传统和地理环境都是影响一个民族对色彩的感知和解读的重要因素。


《织色入史笺》


《织色入史笺》作者为陈鲁南,本书从人文历史的角度分析色彩,描述色彩与中国古代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政治、历史、文学、民俗、艺术和生活等等。

王美阳同学通过《礼记》当中的“五正色”的记载,展现出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悠久历史。在此基础上,以“诸红缭乱”为主题,从古代生产方式、政权制度、文化发展三个方面,详细展示红、丹、朱、绛、粉等不同类型的“红色”在中国各个朝代的特殊含义。通过为同学讲解“赤帝之子”、“红粉罗裙”和“红丝系足”的三个典故,阐释出色彩在传统文化全方面的渗透,表明颜色既见证历史,也是历史本身。